作者:謝洪仙
人才是第一資源,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。對于一個地區的發展來說,人才引進既是增加人才數量,也是提高人才質量的有效途徑。因此,當前各地紛紛加大人才引進力度,拿出“真金白銀”,“出絕招”“下血本”出臺各項優惠政策,甚至出現“搶人大戰”。然而,少數地方引才不考慮本地實際需求,引進的人才“水土不服”,發揮不了作用,造成資源浪費。所以,在人才的引進上,不僅要重視“量”的積累,更要重視“質”的飛躍,應該結合本地、本單位、本部門、本系統實際,緊扣區域發展大局,堅持需求導向精準引才,才能實現人盡其才、才盡其用,人才隊伍建設才能質效雙提升。
摸清需求清單,提高引才準度。圍繞重點產業、重點項目、重大工程和鄉村振興等智力技術需要,堅持實事求是、因地制宜的原則,建立人才需求清單,在做好教育、醫療等民生類人才引進的基礎上,進一步加大旅游、項目、投融資、規劃、國企運營等方面的高層次人才引進,推動產業需求與人才供給精準匹配。
聚焦重點領域,提高引才精度。著眼補齊“高精尖缺”人才短板,圍繞發展全局,針對項目謀劃、產業發展、新型城鎮化建設以及國企運營管理、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急需人才,把招才引智與招商引資有機結合起來,推進“人才+項目”招引一體化運作,抓實項目引才、招聘引才、產業引才,形成人才鏈、產業鏈和創新鏈互促互融的良好格局。
創新工作載體,提高引才寬度。堅持剛性引進和柔性引進并重,針對急需緊缺的特殊人才,實行“一事一議”辦法,鼓勵用人單位采取兼職掛職、技術咨詢、項目合作、特聘專家等方式引進人才和團隊。依托在外流動黨員黨組織、人力資源服務站等平臺,設立“招才引智工作站”,推進“人才+項目”招引一體化運作;抓實“人才回引”各項行動,充分發揮親情、鄉情、友情的情感紐帶作用和血緣、地緣、業緣的社會網絡功能,動員吸引一批本地籍在外優秀人才回鄉開展咨詢服務、科技轉化和投資興業;抓住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和東西部協作契機,充分利用好國家科技特派團和上海科研院所、高校、企業等人才智力優勢,柔性引進“季節型”“假日型”“候鳥型”“契約型”等急需緊缺人才。